一点一点前进...

0%

老子今注今释 - 小记(上)

下文可以当作阅读陈鼓应的《老子今注今释》的心得体会吧。全文以书本内容为主,增补些许个人感悟。

《老子》一书阐述了老子的哲学观,他的观点主要分成两块,一是对自然、世界本源的思考,二是对人的思考,后者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个人,二是统治者。老子关于“道”有很大程度形而上的东西,但是更关注的是人生和政治(更多的是对统治者的期许,或许是他基于那个纷乱的世界的思考)。写这篇文章是想总结一下对自然和世界本源的思考和对个人的思考。因为1)对自然、世界、宇宙的思考是共性问题;2)对人的思考可以作为实际人生的指导。
在开始讨论正文内容前,简单说说我对自然无为的认识。自然是指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事物本身的情状去发展,而不应收到外界的的意志去制约它,所以自然不是指具体的东西,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状态;同时,老子的自然也不是指“大自然”的自然,也不是小时候学习的“自然课”指的自然。无为,涉及个人的修行,不过更多的讲统治者,从政治角度出发的,不是不为,不做事,而是不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不过时至今日,我个人觉得他这个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政府的意义有,但是不大了,因为现在的政府要做的事情太多,同时世界的复杂度比古时要大得多得多。
陈鼓应也指出了老子一书的缺点,比如用类比得出结论,水(柔弱)滴石(刚强)穿来说柔弱胜刚强,如果非要举坚硬之物胜于柔弱之物的例子呢?所以这里理解老子本身的内涵就好,不要太钻牛角尖来驳斥一些论述有瑕疵的地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有了美的观念,也就有了丑的观念。
概念、价值、观念等等判断,都是在对立之中产生的。
圣人做事,依循自然规律而不强做妄为。“不有”“不恃”“弗居”消除占有的冲动,进而消除了争端的根源。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不把自己的意欲摆在前面(“后其身”),不把自己的利害作为优先考虑(“外其身”),这是一种谦让、退藏、收敛的精神,结果反而能得到别人的爱戴(“身先”), 成就他的精神生命(“身存”)。圣人处处为他人着想,反而能够成就他的理想生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这里用来比喻有德的人,也就是这本书长讲的圣人。水的特点:柔,处于低位(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作人也应如此,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身退并不是退隐江湖,而是收敛、敛藏、不露出。也就是完成功业之后,不把持,不据有,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不是让人成为隐士,只是要人不要膨胀自我。其实老子哲学,没有遁世思想的。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一个健全的生活必须是形体和精神合一而不偏离的。身体、精神都很重要,都要修炼,不要偏爱。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无相生。有与无的统一。俩者相互成就。实物的有,和无配合起来才能产生作用。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发挥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这里批判了物欲的生活。为腹,追求内在的宁静恬淡的生活;为目,追求外在的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追求声色,越是疏离自我,心灵日益空虚。要摒弃外界物欲生活的诱惑,持守内心的安足,这样才会更满足、幸福。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宠辱若惊。在老子眼里,受宠和受辱对于人的尊严的挫伤是一样的。受辱容易理解,伤了自尊,而受辱,也是剥离了人格的独立完成。受宠的人害怕失去所谓的殊荣,在赐予的人面前,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曲意逢迎,结果就是自我的尊严无形的萎缩下去了。老子直击事物的本质,也有一体两面的矛盾与统一的意味,实在是高。

重视身体要像重视大患一样,防止大患,那么先从贵身,重视自己的身体,开始。老子这里让大家贵身,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样的人才可能爱他人、爱天下。

致虚极,守静笃。

形容心境原本是空明宁静的状态,只因私欲的活动和外界的干扰,而使得心灵闭塞不安,所以必须时时做“致虚”“守静”的工夫,以恢复心灵的清明。这里的“虚”形容的是心灵空明的境况,喻不带成见。“极”和“笃”意思相同,指的是极度、顶点。
致虚,是心智作用的消解,消解到没有一点心机和成见的地步。一个人运用心机会闭塞明澈的心灵,固执成见会妨碍明晰的认识,所以致虚是要消解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废止,仁义才显现。鱼在水中,不会觉得水的重要;人在空气中,不觉得空气的重要;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自然不觉得有必要倡导仁义。等到崇尚仁义的时代,说明社会已经不再纯厚了。某种的德行的表彰是由于缺少的缘故。
但是老子想象中的社会和现实社会差距挺大的,所以还是需要表彰德行,作为楷模。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老子在生活态度上,和世俗价值取向是不同的:世俗的人,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老子则甘守淡泊,澹然无系,但求精神的提升。我等凡人也应如此。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常人所见事物的表象,不能看到事物的里层。老子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所透出的智慧,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物的活动。一、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对事物的两端都能加以彻察。二、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意义,对于负面意义的把握,更能显现处正面的内涵。三、所谓正面与负面,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们经常是一种依存的关系,甚至于经常是浮面与根底的关系。
圣人不自我炫耀,不自以为是,不自夸,不矜恃,反而能够得到美名,能够长久。
你不和其他人争,天下就没人能和你争。这真是太有道理了!很多的不快乐、不幸福来源于争而不得,不争,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就算别人想和你争也没有用。淡然处之才是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