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一点前进...

0%

老子今注今释 - 小记(下)

老子今注今释 - 小记(上)

老子今注今释 - 小记(中)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不知这是第几次提及,老子描述矛盾统一的规律。这种观察事物的辨证方法,是其哲学上的最大成就。一切事物都在对立的情况中反复交变,这种反复交变的转化过程是无尽止的。这种循环倚伏之理,常令人迷惑不解。这里老子告诉我们,观察事物,不可停留在表面,应从显相中透视里层,作全面的了解。
老子的智慧让我们拉开了观察事物的视野,使我们能够拔于现实环境的局限,使我们不致为眼前的困境所陷住,也使我们不致为当下的心境所执迷。

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提出“啬”这个观念,并非专指财物上的,乃是特重精神上的。我理解也可以包含身心这层含义,介于财务和精神俩者之间。“啬”即是培蓄能量,厚藏根基,充实生命力。

为无事,事无事,味无味。…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为无为,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立身处事应依客观情况而为之,不宜主观强制地妄为。
面临细易的事情,却不可掉以轻心。“难之”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周思,细心而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这里并没有愚民政策的意思。“愚”乃是真朴的意思。希望人民能够真朴,统治者先应真朴。有道的人,不会教人民精明、精巧。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用江海来比喻人的处下居后,不争,亦以江海象征人的包容大度。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三宝:慈,爱心加上同情心,这是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动力;俭,含藏培蓄,不肆为,不奢靡,与“啬”相同;不敢为天下先,谦让,不争。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不知的态度很重要。有些人只看到事物的表层,便以为洞悉事物的真相;或一知半解,强不知以为知。这在求知的态度上,欠缺真诚,所以说犯了谬妄的“病”(缺点)。有道的人之所以不被视为谬妄,是由于他能不断地做自觉和自省的工作,能恳切的探寻“不知”的原因和根由,在不了解一件事情之前,也不轻易断言。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做到心智上的真诚。
人要有自知之明,并诚实地检视自己,以求自我改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圣人,有道的人,但求自知,不自我表扬;但求自爱,不自显高贵。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自然规律是柔弱不争,人的行为应该取法于自然规律而不要刚强好斗。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不把厚生奢侈作为追求目标,不贵生,就是要能接受恬淡的生活。在老子看来,清静恬淡的人要胜过奉养奢厚的人。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强悍的东西易失去生机,柔韧的东西充满着生机。这是从事物的内在发展状况来说明的。若从它们的外在表现上来说,坚强者之所以属于死之徒,乃是因为它的显露突出,所以当外力冲击时,便首当其中了;才能外露,容易招忌而遭致掊击,这正如高大的树木容易引来砍伐。人为的祸患如此,自然的灾难亦莫不然狂风吹刮,高大的树木往往被摧折。小草由于它的柔软,反而可以迎风招展。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社会规则往往是极不公平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多少富贵人家不劳而获,多少权势人物苛敛榨取,社会上处处可以看到柔弱强食的情形,损不足以奉有余。自然界的规律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保持均平调和的原则。在老子看来,社会的规则应该取法自然的规则,均平调和,达到和谐,这也是人道取法天道的意义。不过这期望是难以实现的,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亲,和天地不仁一样,没有偏爱,都是非情的自然观。人的心里常有“移情作用”,心情开朗时,觉得花草树木都在点头微笑;心情郁闷时,觉得山河大地都在哀思悲愁,这就是将人的主观情感投射给外物,把宇宙加以人情化的缘故。老子的观点是说自然的规律是没有偏爱的感情的,都是自然现象而不是某种感情好恶的结果。
常与善人并不是说人格化了天道去帮助善人,偏爱善人,而是善人之所以得助,是他得道,自为的结果。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全书最后一章,字字珠玑,可以作为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前三句说人要信实,讷言,专精。后面四句勉励人要利民而不争。
信实的话,朴直,不华美。
善者的言论,止于理,符于实,不必立辞巧说;善者的行为,真诚不妄,正直不欺,不必自作辩解。
“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博学自居的人,对于任何一门学问,往往只是略知皮毛罢了。这里我个人理解是,博学,广泛涉猎,也很重要,但不应该自居于博学,同时,更重要的,应该深入精进某些领域,真正进入知识的门墙。
不断的帮助别人,不私自占有,会更充实,会获取的更多。
在老子看来,世界的纷乱,源于人类的相争——争名,争利,争功… 无一不在伸展私己的意欲,无一不在竞逐争夺。老子的不争,并不是自我放弃,消沉颓唐,要去为,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的努力,努力所得的成果,不必占为己有。这种贡献他人而不和他人争夺功名的精神,是一种伟大的道德行为。

知易行难,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