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一点前进...

0%

老子今注今释 - 小记(中)

老子今注今释 - 小记(上)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着脚跟站不稳,跨步前行走不远。这就是自见、自伐、自矜的譬喻。这些轻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行径,短暂而不能持久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自然而然。宇宙有四大,道,天,地,人。这四者都自然而行。道法自然,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自然这个概念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基本精神。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里不仅仅讲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更重要的是说善人要主动劝勉他人。有道者,无弃人无弃物的心怀。对于善人和不善人,都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面要劝勉他,诱导他,令一方面也可给善人作一个借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在雄雌的对立之中,对于“雄”的一面有透彻的了解,而后处于“雌”的一方。“守雌”的“守”,不是退缩或者回避的意思,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它不仅执持“雄”的一面,也可以运用“雄”的一方。“知雄守雌”实为居于最恰切妥当的地方而对于全面境况的掌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这一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建立。一个能“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要在省视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并且矢志力行,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开展他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尤为重要。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借道来阐扬顺任自然而“不为主”的精神。回到个人,就算有了点功绩、作为、成就,也不应该占为己有、加以主宰。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张开来是闭合的一种征兆。事物在不断对立转化的状态,当事物发展到某一个极限的时候,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运转,即“物极必反”“势强必弱”。在老子看来,看似柔弱的东西,含藏内敛,往往富有韧性;而看起来刚强的东西,彰显外溢,往往暴露而不能持久。守虚,守柔,守辱,守雌,看似在弱的一方,但往往能够坚持到最后,能够长久。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从居心上来分“道”“德”“仁”“义”“礼”这几个层次。无形无迹的道显现于物或作用于物是为德。道为体,德是用,这两者的关系是不能分离的。老子又将德分为上下:上德是无心的流露,下德则有了居心。“仁义”从下德产生,属于有心的作为,已经不是自然流露了。到了礼,就注入了勉强的部分,礼失而后法,人的内在精神全然被斫伤。
一方面批判礼对于人性的拘束,令一方面向往于道的境地——自然流露而不受外在制约的境地。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里的“有”,是指行上之“道”的实存性。
反,蕴含了老子哲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相反对立和循环往复。
弱者道之用,道创生万物辅助万物的时候,万物并没有外力降临的感觉,道在运行时并不带压力感给万物。
“无”“有”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向有形的活动过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独立无偶的(道生一),混沌未分的统一体蕴含着有无的两面(一生二),由无形向有形发展则是有无相生的形成新体(二生三),万物都是在这种有无相生的状况中产生的(三生万物)。
混而为一的道,是独立无偶、绝缘对立的。用“一”来形容道向下落实一层的未分的状态。浑沦不分的道,实已禀赋阴阳两气。“二”就是到所禀赋的阴阳两气,而这阴阳两气就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原质。道向下落渐趋于分化,则阴阳两气的活动亦渐趋于频繁。“三”指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形成的适均的状态,每个新的和谐体就在这种状态中产生出来。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老子特重视内在直观自省。他认为我们的心思如果一味向外奔驰将会使思虑纷杂,精神散乱。一个轻浮躁动的心灵,自然无法明澈地透视外界事物,所以老子说:“出其弥远,其知弥少”。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或原则),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我们应该透过自我修养的工夫,作内观返照,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运行的规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就是求对于外物的知识。知识要积累,越多越好,所以要“日益”。“为道”是求对于道的体会。
日损,指的是欲望等;日益,指的是积累知识。二者并不矛盾。
“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累积愈增多。“为道”是摒除偏执妄见、开阔心胸视野以把握事物的本根,提升精神境界。既需“为学”,尤要“为道”。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要从万象中追寻根源,去把握原则。要不可一味的奔逐物欲。肆意奔逐的结果必将迷失自我。在认识的过程中,要去除私欲与妄见的蔽障,内视本明的智慧,而以明澈的智慧之光,览照外物,当可明察事理。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身”犹如巩固根基,是建立自我与处人治世的几点。由治身到治国的范围内,修德都是很重要的。这里的身、家、乡、国、天下,是发挥影响力、发挥德、发挥能力的推衍过程,也颇具道理,与儒家等各家观点略有差异。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理想中的人格形态是“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而达到“玄同”的最高境界。玄同的境界是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一切的封闭隔阂,超越与世俗褊狭的人伦关系之局限,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待一切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