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在很大程度上,那些我们通常认为受自控力影响的行为,也会受社会控制力的影响。
传染病的传播
研究表明,自控力可以传染。
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会被传染。
你既可以感染自控,也可能感染放纵。
双十一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买东西,以至于有同事觉得双十一不买点什么会觉得很奇怪,于是乎就上天猫京东买了点东西回来。
社会中的人
三种形式会使得意志力失效,第一种是无意识的模仿,当你看到别人拿零食、饮料或信用卡的时候,你也会无意识的模仿他们的行为去吃零食喝饮料刷卡买东西,失去了自己的意志力;第二种是传染情绪,当我们感觉不好的时候,会用习惯的方法来改善心情,这意味着很快你就可能去疯狂的吃巧克力或者购物了;第三种是当我们看到别人屈服于诱惑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可能受到诱惑。
要记住,你喜欢的人比陌生人更有传染性。
人是群体的一员,社会认同很重要。当群体里的其他人都在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件事是应该做的聪明事。
这个观点和《影响力》是一致的。
上帝想要你减肥的故事告诉我们,宗教团体在支持行为调整上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这对于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有信仰是多么的重要啊。
如果我们处于意志力薄弱的多数阵营之外,处于钟形曲线的另一侧,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自己在向中间靠拢。和做正确的事情比起来,人们更愿意向中间靠拢。
趋于中间这个理论在很多领域都是成立的,比如智商、身高之类,比如不太高的父母的孩子身高不会那么矮,基因会趋于中间的。
我应该的力量
在考虑如何作出选择时,我们经常想象自己是别人的评估对象。这为人们自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与讨论长期成本和收益的理论性论证比起来,自豪、羞愧等社会情感能更迅速更直接影响我们的选择。
让自豪感发挥作用,我们必须认为别人都在监视自己,或我们有机会向别人报告自己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大脑会把别人的目标、信念和行为整合到自己的决策中。当我们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或者只是简单的想到他们时,在我们的脑海里,别人就会成为另外一个自我,并且和自我比赛。反之亦然,我们的行为也影响了其他无数人,我们做的每个选择对别人来说,也是一种鼓舞或者是诱惑。
深入剖析:你的社交
如果自己和别人一样的话,更不容易焦虑,不会老是去想自己做得对不对。
同时,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有意志力的人在一起,自己才会更有意志力,向着目标前进。
书中举了几个例子,说起来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意志力实验:增强你的免疫系统
有时,看着别人屈服于诱惑,反而能增强我们的自控力。你看到别人做自己不要做的事,大脑会本能的出于高度警惕的状态,这叫反抗控制。
天天告诉自己要学英语,要让这个非科班的我打扎实基础,看到同时没事的时候刷刷网页,看看小说,反而能让我更有动力去学习。
但是,根据我近十天的观察,这种动力持续不了太长的时间。也就是说,刚学不了多久,可能也会去刷刷网页闲聊一下。
深入剖析:你最可能被谁感染
越是自己亲近的人,自己喜欢的人,对自己影响会更大。
小时候,勤劳俭朴的父母对我影响最大,现在周围打交道多的同事影响比较大,更大的是枕边人。相比那些偶像,不管是诸如盖茨这种名人,还是街边卖艺表演武术的老爷爷,影响会小很多,一般来说,只有我看到他们的事迹,或者亲眼看到他们的长处,毅力,才能对我有短时间的影响。
深入剖析:可别人都这么做
如果我们认为别人还在做我们试图改掉的不良行为,那么“社会认同”就会妨碍我们作出改变。
学好英语这事,社会上太多人不会英语,幸好,很多人英文都很好,更何况,我的周围,是认为英语好是对的,反之,没什么人认为学它无用。
如果真的遇到了这种问题,质疑它的最好方式就是找一群人,他们正在做你渴望的事。
置身于和你共享承诺与目标的人们当中,会让你觉得自己的目标才是社会规范。
我的理解就是,让小团体发挥“社会认同”这个影响力,让自己更容易达成某事。
意志力实验:把它变成集体项目
你无需单独面对你的意志力挑战。其实,也不用完全相同的目标,只需相互记录和鼓励就好。这就能让你们在自控时感到来自社会的支持。如果做成良性竞争,进步可能会更快,但是,或许一不小心,就演变成了恶性竞争啦。
所以,和老婆一起学习英语,一起学习计算机,一起扩展知识面,很快乐,更有效。
我们不仅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也能影响别人,两个人相互影响,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