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抗美国

阅读的是 github 上的电子版,OCR 出来的,有少许错别字,不影响阅读。

这本书是作者在 1988 年下半年在美国访问半年的所见所闻所感。

下面是摘抄和自己的话,和惯例一致,在 > 引用内的是原文。

书名《美国对抗美国》蕴含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书中提到了很多美国先进的地方,也批判了很多美国有问题的地方,甚至这些问题到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还存在。

随着中国的发展,书中有些问题也在中国出现了,不知道作者,正国级,有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或者缓解这些问题。

由于大家都想取得美元,形成强大的竞争,产品的质量很高,价格却很低。这种状况造成美国市场空前的繁荣。

那个年代可能大抵如此吧,真的灯塔。

现代化是要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付出代价的。

四 C 多,car, call, computer, card,多有利有弊,不能因噎废食,高度的商业化也是如此。这些在社会组织和管理中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乡村地区的状况,是相对高度繁荣的大城市而言的,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乡村属于发达之列。

不亏是发达国家。那个时候农场就规模很大,两个人养上千头猪,种几千亩地。

在人口日益剧增的世界上,农业是生命线。

时至今日,农业也是最重要的,稳定的社会最重要的基础。不过好奇作者现在多大程度关注每年的一号文件。按理说,他都是看过的。

美国人的精神就是没有“绝对精神”。

多元化,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兼容并蓄,不绝对。

“五月花号”带来的精神之所以能生长发育,恰恰是由于这块土地在政治上也是荒芜的。

移民垦殖的殖民。印第安人发展程度低,无法类似于东南亚、南亚那样殖民。

什么是美国的信条?亨廷顿认为可以归纳为:(1)自由;(2)平等;(3)个人主义;(4)民主;(5)法治。

刨除(3),其他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经过两百年的发展,经历了各种事件,总结了这些点。这些价值观应该是普世的。问题在于人们要先接受它们,不容易,再践行,更难。另外,美国政治并没有实现这些,并且,这些信条背后的解释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是矛盾的地方。

平等抑或自由

平等和自由,很多时候是相悖的,那么这个社会需要在两者之间取一个折中。美国人更重视自由。

今天美国人对宪法的解释早已大大异于二百年前,但大家宁愿说这就是二百年前的东西。因为今人说的话要叫人听从不容易,古人说的话要容易一些,有时要容易得多。

这和中国现在的领导人解读之前领导人的话是一样的,表面上还是这些内容,但是实质已经变了。祖宗之法不可变。不过怎么变,怎么解释,美国宪法代议制,分权治理,有限政府,这些简单的原则不变,且还相当有效。

不论怎样,在技术上和物质领域中追求标新立异的精神,是这个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动力。

一个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发扬,需要社会鼓励和接受标新立异。

美国人倾向于非神秘化,但他们也最倾向于神圣化。

中国又何尝不是,诸多古人,譬如孔子、老子,再早的神农氏等等,都被神圣化了,只是我们更常用神化这个词。这里的神化不是神化故事的含义。

这种信念促使美国人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面临的问题,结果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但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之后,人们又往往产生错觉,似乎最终解决难题的不是人,而是科学技术成为最终的力量,人成了它的奴仆。

本质应该还是人。如果出现问题,应该从人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技术。

无论如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激发出来的良好的工作态度。均是一个社会的第一财富。

每一个人都感到是在为自己工作,而非为别人工作。

促成这样工作态度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是人们为了生存或生活得更好必须工作,另一方面如果要继续工作下去或得到更好的报酬,必须勤奋工作,不然就可能失去工作。高一点的层次是美国梦,满足感。

美国人如何是孤独的?这是一个难以用一句话回答的问题。

关系金钱化,个人主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慢慢也会有这个问题。

社会体制、物质丰富、文化心态,决定美国的人际关系不同于东方社会。但如果说这里不重视人际关系,不需要人际关系,那就太理想主义了。

说白了,就是人际关系对自己是不是很重要,有多重要。

钱成为社会管理中的一个基本媒介。人们管理钱,同时又用钱管理人。以钱为中心的一整套机制构成美国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机制。人们为钱服务。

中国现在也在向这个方向走。

美国人最不喜欢人管,但最喜欢钱。钱的逻辑,就是引导人们被管。

不知道普通美国人能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中国现在也这样,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明白这个道理。不过就算知道能怎样呢?还是要被管。

在很大程度上,美国社会是由科技程序来管理的。人们服从科技甚于服从政治。

科技,和看不见的手、金钱、法律、税收等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调节社会的各个方面。

两党都是选举党,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赢得选举,并没有固定的政治目标。什么能帮助他们赢得选举,他们就干什么。这种机制促使他们尽可能地迎合选民愿望,将自己与选民结合起来,两党谈的政策主张,实际上是归纳总结选民的问题,然后提出方案。

所以松散与否,是否有纲领,各个州的“党员”做什么,其实无所谓。

政党分肥,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行政班子的统一和效率,保证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步调一致,这是一个基本的机制。

总统任命政务官员,多是重要职务,这就带来了权力,还会惠及更多人。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

大型利益集团或有权有势的利益集团,往往有实权在手,这是他们构成大型利益集团的条件。有人称这种利益集团为“半政府”(Quasi-Governments)。

前面分析了,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的制定。

由于战后社会主义国家都遇到这样和那样的曲折,经济发展均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所以总体的吸引力不够。

毕竟,过上好日子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因此这就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出一个问题:严格意义上的民主是否符合大规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或称内在要求。

精英治国没毛病。

在西方政治制度中,轴心的问题是广泛参与的愿望和官僚政治这两者的关系。现在在“参与民主制”之下,这一矛盾得到了暂时的解决。国家职能通过发展它的一极,即扩大形式上的民主参与,来发展它的另一极,即加强统治。

感觉民主越来越普遍,但是权力却越来越集中。文中引用一些研究者所阐述的观点。

“选择”不是一个很准确的字眼,从政党来讲,这是,把商品——候选人,投入市场;从选民来讲,这是在市扬上现有的商品中选购。

商品化。

选民发展到今天,已不太注重从政治纲领考虑问题,不少人很看重总统候选人个人的性格、能力和形象。

几年前,人们讨厌川普,所以选择拜登?

从这个过程看,选举在两党内部的初选和两党各自的候选人之间,是真枪真刀,必须全力以赴。

能一步步的走上去,都是能人,一个小的失误可能就败北了,全力以赴。

县是地方政府,州政府并非地方政府。

美国的国会的权力在扩大,但是仍旧有相当的权力属于州政府、县政府,它们很大的自主权,同时这俩之前的关系相当松散。这和有中央政府的中国差别比较大。

美国实行常任文官制度,事务官一律要经过公开的考试录取。据说,这套制度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发展而来,由英国人最先采纳这一体制。但中国古代的八股考试和科举与现代文官制度大相径庭。

事务官员,与党无关。很多岗位需要专门化、技术化的人员。政党交替执政,这些人无变化。

通过金钱的力量来管理社会,很少讲思想教育。当然,我们可以说这保证了资本家对工人的盘剥。实际上,资本家及企业就是为了得到利润,这套管理方法也保证他们能达到目的。

美国的管理方法与中国传统不一样。美国人的管理是死板而严格的,中国传统讲究灵活而机动,这样才显得富有人情味。

各有优缺点吧。影响力一书讲过人情味管理的缺点就是让人失望一次,就不再有效了。

社会的自组织系统和政府的自组织系统。政府系统只从上面管制社会的自组织系统,但不陷入其中,因而政府的负担不重。社会的自组织系统有一整套规则、程序和运作,它们的运作是稳定的。

如果它们(这里上下文是大公司)有意识地做这些事,那恐怕会是另一种景象:政治不稳态。

宗教

  • 能够构成一个强大的社会组织系统,它能独立地按照自己的原则管理归依它的人们;
  • 能够构成一个道德价值系统,指导和协调人们的行为;
  • 能够构成一个有力的辐射系统,可以将自己的活动和观念传及社会整体。

当然,以上三项功能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正向的社会功能,否则往往贻害社会。在不少社会中,宗教是社会动乱的主要原因。宗教要发挥正向的社会功能,需要两个前提:

  • 其一是宗教的非政治化。宗教不能成为政治的工具或成为政治的主宰。中世纪的状况是后者,表现为一种愚昧的专制;现代有些国家实践前者,表现为一种专制的愚昧。
  • 其二是宗教的非迷信化。

美国的宗教总体给人感觉是世俗化的。

所谓制度的再生产,是指一种特定的社会制度能否在下一代或子子孙孙中生存下去。制度存在最牢固的基础就是社会的认同。

社会教育将社会生产的价值观念传播开,这是基本条件。

教育投资是社会进步和全面发展的最重要、最有价值和能得到最大回报的投资。现代化的社会不仅需要现代化的设备,而且需要能创造和掌握这种设备的人。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人的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从小做起。

强烈同意这一段。

中国人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习惯于慢节奏的生活

现在的中国大城市,节奏一点也不慢。

社会很注重发展整个社会发展和进步所需要的科学和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美国这样一个典型的金钱化的社会中,人们却努力保持一些具有基本教育功能的领域的非商品化,这不仅是一种选择,而且是商品经济下不得不为之的一种政策,要不然这些活动就会被商品经济排挤掉,这一点值得走向商品经济的社会注意。

美国的思想库大多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起来,战后大成气候。这个时期也是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缓和,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联系吗?恐怕不能简单肯定,也不能简单否定。

如果我们能激发人们去思考这些法律、政府、经济和社会关系的问题,我们对人类做的贡献就将大于任何慈善行为。”布鲁金斯学会主要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精确地完整地确定政策问题;使公众注意正在出现的问题;和研究进去政策的成败,温故知新。任何研究都要讲究事实确定,意见有价值,提出的政策是现实的。

美国智库很多很好很强大。或许,有需求就有问题,就有人尝试解决?另外,当时美国经济蓬勃发展也是助推力之一。从另一个角度看,资金也多。

总统图书馆或中心的基本功能不在于保存档案(当然保存档案对后代和历史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在于传播价值和信念。

宣传力度相当大。包括美国的教育、文化(电视剧、电影)等等,他们的宣传是相当强大的,某种意义上比国内厉害的多。

美国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社会的发展相对均衡。

中国现在一大矛盾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图书馆象一座知识的水库,储蓄着人类有史以来创造和发展的形形色色的知识和智慧。

收集汇总知识。

不少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令人头疼的社会难题,就是如何协调不同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引出种种矛盾。这些矛盾并不是人为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的。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造成地区之间的资源之争,人员流动形成的管理困难,人才过分集中于大都市而引出的全面发展的困难等等。

中国就是这样,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美国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不在纽约之类的大城市,而在千百个小城镇,大城市只是山巅而已。

中国各地区发展差异就比较大了。

有位朋友说,除了文化的因素,物质的条件也是很重要的。养儿防老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势必减弱。

中国也有这个趋势。日韩已经出现了。

新加坡是华人社会,也是新兴工业国家。经济发达之后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家庭分解的危险。

这才 88 年,新加坡发达开始的比我想的要早。

IBM 实施这个计划的目的是很值得注意的。他们认为,到九十年代,在这个地区就难以找到他们需要的工人了。

这个担心毫无必要,因为未来会有很多接受良好教育的中国人、印度人去美国。另外,美国精英教育还是很强。

如果基本知识的传递都成问题,那社会的基本价值信念如何传递?如何社会化?这不仅是对美国社会经济的最大挑战,也是对美国政治的最大挑战。新保守主义的兴起表明这种忧虑已达到相当的程度。

正国级考虑问题就是不一样。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任何政治和行政管理也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个好的政治和行政系统,不在于它一开始就设计得天衣无缝,而在于它能针对不断冒出来的问题,来发展和壮大自身。自然,关键在于它要有这种能力,且这种能力要符合它们制度运转的内在逻辑。

对美国来说,主要的原因在于制度,所以说,黑人问题是对这个社会制度的挑战。

快四十年过去了,黑社会问题不知道好一点没有,但是毒品、流浪汉、黑人问题依旧存在。

自然,尊重不同文化不等于看得起它。

是的,光表面尊重没啥用。

一方面社会进步要求有新的价值系统,冲破旧的价值系统的束缚;另一方面社会和谐和制度稳定要求保持社会价值系统的核心部分,否则一个社会的价值系统就会终结,整个社会陷于混乱和道德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也近年也有这个问题。

强国的力量:一在军事力量,二在经济力量,三在政治艺术。日本人不乏后两者,只是前者受宪法约束,不过宪法仅为一纸条文,也是人制定的。一代人相信的东西,下一代并不肯定会相信。只要风水一转,情形就会大不相同。

这些年有日本军国思想有复辟的危险。

可以说,日本只是第一个向美国挑战的民族。在下个世纪里,必然会有更多的民族也向美国提出挑战。那时,美国人才会真正反省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很快,日本会开始失去的三十年,这是正国级没有聊到的事情。不过新的挑战者还是出现了。总体来说三超国师分析、预言能力超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