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怪诞行为学

书名略微有点营销的味道,实质上讲的就是行为经济学,经济学为主,心理学为辅。整本书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或者是精心设计的实验,将十二个小道理娓娓道来,这里面有些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或许之前隐约知道而此书系统的表达了出来。

道理都懂,更应该常常回顾这些小道理,让人生过得更通透。

相对论的真相:为什么我们喜欢比较和攀比

人们很少做不加对比的选择。我们的心里并没有一个“内部价值计量器”来告诉我们某种物品真正的价值是多少。相反,我们关注的这种物品与其他物品的相对优势,以此来估算其价值。多数人只有到了具体情境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事实上,我们总是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我们不但喜欢将事物与事物相互比较,而且喜欢比较容易比较的,以此来避免不容易比较的事物。比如 A 和 B,两个衡量维度,俩者各有优缺点,我们很难比较,但是如果有了 A-,它在两个维度上都比 A 略差,我们往往会选择 A,至少,A 比 A- 要好。

当我们把自己生活中的运气和别人相比时,就产生了嫉妒和羡慕。类似的,工资多少与幸福程度的关联并不像人么想象的那么紧密,超过基本所需的阈值之后,和他人比较往往更能决定你的幸福。

同样的钢笔,售价 18 美元和 25 美元,你会跑十五分钟路程去买便宜的,但是很少有人会跑十五分钟路程去买 448 美元的衣服而不是直接买 455 美元的同样的衣服。同样是 7 美元,同样是十五分钟,两个选择截然相反。因为便宜的部分相比起来占总价格的比是不同的。

道理我们都懂,人心不足蛇吞象。打破相对论这个怪圈是解决方式。记住,比较绝对值,而不是相对值。不过,后者很难,所以人的大脑往往思考前者。

供求关系的平衡:为什么珍珠无价?

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定律: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

某一特定价格购买某个产品或者服务,会成为锚。甚至,这个数字可以很不合理,比如实验中填写的社保后两位,它能影响大家对产品的价格判断。标价不是锚,决定出这个价买下它。第一个锚不仅影响我们当时的购买决定,也会影响后来的许多决定。同时,锚具有持续效应。初次决定对随后相对长一段时间里的决定都会产生共振效应。

基于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我们是否效仿,这就是“羊群效应”。自我羊群效应,基于自己先前的行为而推想某事物的好或者不好。星巴克打造的和其他廉价咖啡店不同的氛围,让我们切断和之前体验的关联,进而接受它们的定价与服务。

人们往往能够将一个两可的体验任意地转化称令人愉悦或者痛苦的体验。工作是一个人被迫做的事情,而玩耍则不是他非做不可的事情。两者有严格的区别吗?某种意义上说,并没有。很多事情没有所谓的好与坏,关键是我们看它的角度。角度哪里来的呢?可能是其他人引导出来的。仔细想想,有点可怕呢。

不论是不经意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锚都在起作用。如何改变非理性的行为呢?首先可以质疑自己现在的某种习惯,分析它是否真的合理,比如真的需要很好的旗舰手机吗?其次要特别关注首次决定,因为这个会影响很多其他的事情。实验证明,消费者购买的意愿很容易被商家操纵。所以第一次的决定,要慎重。

免费的代价:为什么赠品反而让我们花费更多?

免费最大的问题在于,它诱使我们在免费产品和另一间商品之间挣扎——并引导我们做出不明智的决定。比如免费的赠品可能会导致我们购买不是我们一开始想要的东西,或者是性价比没那么好的东西。

大多数的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这也是我们往往纠结的原因,但是免费使我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免费给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让我们误以为免费的物品的价值大大高于它的事实价值。原因是人类本能地惧怕损失。免费的真正诱惑力与这种惧怕心理联系在一起。

我们花在一件事情上的时间,说到底,是从另一件事上转移过来的。比如我现在总结点什么,就不能去健身,或者是看综艺、休息。免费的博物馆体验固然不太好(人太多),但是人们往往还是会趋之若鹜,浪费很多时间,应该考虑下,为什么一定要占免费的便宜,而没有做其他值得花时间做的事情了。

免费还有个可怕的事情。实验表明,两分和一分的差距微不足道,但是一分和免费就天差地别了。我们应该理性的分析下免费的收益到底有多少。

社会规范的成本:我们为什么乐于做义工,干活赚钱时反而不高兴?

我们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世界由社会规范主导,包括人们相互之间的友好请求。一般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立即汇报的。另一个世界是由市场规范来制定法则,这里不存在友情,而且界限十分清楚。

大量的实验表明一旦市场规范进入我们的考虑之中,社会规范就随之而去了。只要想到了金钱,行为更像多数经济学家想象的那样。人们在行动上更加自私并且自立,想有更多时间独处,挑选需要单打独斗的任务等等。同时,大量的实验表明社会规范很难重建。

公司对员工、卖家对顾客或者类似的关系,用社会规范是一把双刃剑。社会规范成本低,同时还是激励员工保持忠诚的最好办法。金钱往往是最昂贵的激励方式。而是使用社会规范的弊端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保持,一旦破坏结果非常差,且难以恢复。

社会中很多特殊的职业,比如军人、消防员、医护人员等等,都是社会规范远大于市场规范的典范。社会性的鼓励和荣誉上的鼓励对一个人做这些行业,是更大的回报。

过去几十年市场规范慢慢的、一点点的接管了我们的生活,而让社会规范部分回归可能并不是什么坏事。

性兴奋的影响:为什么热烈比我们想的还热?

性兴奋,包括其他一些情绪状态,比如嫉妒、愤怒、激动等,对自我识别有很大的影响,能使我们难以识别自我。书中的实验还表明人们往往低估了激情对自己行为的影响。

当我们处于某种极端的情绪中的时候,冷处理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先让自己脑海中被情绪驱使的事情暂停一下。

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为什么我们信誓旦旦的事情却总是做不到?

拖沓的本质就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目标。当前吃巧克力蛋糕的欲望,就是拖沓长远的减肥目标的原因之一;眼下看综艺的欢乐,阻碍了健身的目标。

书中的实验表明,一是学生的确有拖沓的习惯,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有,这不是新鲜事;二是严格限制他们的自由是治疗拖沓最有效的手段。把要做的事情均匀的分开,每个阶段设置期限,就能高质量按时完成。

自己给自己的期限任务完不成怎么办呢?强制。不会储蓄,公司直接扣一部分储蓄起来;没毅力坚持健身,找个伙伴一起等等。

所有权的个性:为什么我们会依恋自己拥有的一切?

人类本性中有三大非理性的怪癖。第一种是我们对以及该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第二种是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上。第三种是我们经常假设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所有权本身是包含了独特个性的东西。我们在某个事务上投入的劳动越多,对它的感情越深。我们在拥有某个物品之前会想象拥有它的场景而产生了拥有的感觉。所以我们手动打造的东西在自己看来就会很值钱,同时我们觉得别人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乎,想把它卖个好价格。

商家就是靠这些来套路我们的。两个套餐,基本套餐明明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是没买高级的,商家让我们试用高级版,试用结束总觉得损失了什么,就回去买高级版了,再也回不去了。对于这一点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会有益处。用“非拥有的心态”来看待每一桩交易,把自己和感兴趣的物件适当的拉开距离,抵制身边的诱惑。

多种选择的困境:为什么我们希望所有的门都开着?

我们可能往往认识不到,无论什么情况,保留余地的同时,我们也放弃了别的东西。我们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却忘记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这种傻瓜游戏得不偿失,但是我们偏偏喜欢玩。

果断地关上该关的门。困扰人们的不是缺乏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有种非理性的冲动,要让所有的门都开着。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应该去关。

事实上,在吸引力大致相同的两种选择中做取舍是最难的。好比驴的面前两堆差不多大的谷物,在两者之间一直犹豫该吃那一堆,结果饿死了。我们往往在集中关注两种选择的思维差异时,偏偏没有考虑迟疑不决的后果。我们有时甚至会用扔硬币的方式决定选择,原因是我们很难下决定,不愿意把其中一扇门关掉。

选定目标,然后努力就好。生活和事业都是这样。

感觉我有很多事情就是这个样子,今天想做A,明天想做B,结果时间一点点流逝,结果什么都没做。

预期的效应:为什么我们可以心想事成?

添加香醋的百位啤酒的例子告诉我们,这个酒到底好不好喝,和体验关系不大,而是因为预期。如果我们事先相信某种东西好,那它一般就会好,反之如果认为不好,它也就会不好。

美食不如美器,预期改变品位。把评鉴者的眼睛蒙起来,那么杯子对酒是没有影响的,但是之前他们都承认杯子很重要,喝什么酒要配什么杯子。另外一个实验,接触“老”相关词汇多的一组人,行动迟缓了,也说明了人们这种潜意识下的联接关系。

同样的,偏见会影响我们对事情的判断。我们很难消除它,但是承认它的存在也是非常重要的。“蒙眼品酒”可能是消除的方式,更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情的原委。

价格的魔力:为什么我们喜欢买贵的东西?

安慰剂与安慰疗法的作用靠的是暗示的力量,它起作用是因为人们的信任。细说的话分成两点,一是我们对某种药品、某个手术或者医生的信赖或信任;二是条件反射,人们的体内建立了一种期望,比如即将吃止痛药,但还没吃,有了一种预期,身体就能得到缓解。

我们克制一点,能够对那些价格昂贵的名牌敬而远之,但是事关健康或者重要的东西,就不那么容易了。书中吃药的实验告诉我们,同样的药,钱多的大家觉得好得快(其实效果一样);提神饮料的实验说明,贵的(其实一样)饮料更能提高我们的成绩。但是本质上是我们心理的期待变化了,影响到了事实。相反,便宜没好货其实是对低价的一种无意识的反应。

打折的东西质量就是差吗?便宜的东西就不足够好吗?事实上是我们把它们看的差了。定下心来,理性地拿产品和价格进行比较,就能克服这种无意识的冲动,不再把产品的销售价格和内在的质量挂钩了。

人性的弱点:为什么我们不诚实

书中关于考试的例子告诉我们两个结论,一个是有了适当的机会,很多平日里诚实的人也会作弊;第二个结论是在诱惑下作弊,作弊的程度并不会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高,可能与害怕被发现有直接关联。能够撕掉草稿纸掩盖作弊的组并没有在不诚实的路上走得更远。

人们会把成本收益分析法应用于诚实的行为中,也可能会把这个方法应用于不诚实的行动中。怎么让人们不去做不诚实的事情来获益呢?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效果。在做某件可能作弊而获益的事情之前,回顾职业规范,签署道德准则,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受到诱惑的瞬间或者之前的一刻得到有关道德的提醒,就可能保持诚实,作用时间很短。

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尽力避免作弊。

企业的特权:为什么现金可以阻止我们作弊?

钢笔会丢,可乐会不见,但是钱还在。书中展示的现实例子说明,离现金一步之遥的作弊最容易发生。

用筹码代替金钱奖励参与测试的同学的实验,告诉我们象征货币不仅能给人们的某些道德约束松绑,还能使相当一部分人松绑的很彻底,甚至到肆意作弊、毫无顾忌的地步。很多现实的其他例子也能佐证这一点,原因是交换介质一旦变成非货币的,我们为自己行为做出合理化解释的能力就会突飞猛进。

职场上还有另一种常见的情况。原本诚实而且想诚实处世的人,同时也想保住自己的职位,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这样的状态下,非现金的货币就可能是他们迷失方向,引导他们绕过自己的意识临界点,自由自在、毫无顾忌的去捞取不诚实所带来的利益。

我们应该认清非货币财务与自己作弊倾向的关系,唤醒自己潜在的良知和道德准则,防止作弊。

啤酒与免费午餐: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哪里有免费的午餐?

个人行为会受到集体行为的影响。点酒的实验说明,当人们按照顺序公开点酒的时候,每桌都尽可能点各种不同牌子的酒,趋于多元化。结果对酒的享受程度不如私下点酒,无须考虑别人意见的那些人。当然,公开点酒的第一个人不受影响。为什么会这样呢?人们愿意牺牲一部分个人需求去给他人留下正面的人格印象,比如这里的与众不同的印象。国内这个实验可能恰恰相反,大家都随大流点一样的。

本书告诉大家,人们的决策过程不如传统经济学理论所假设的那么理性。但是,非理性活动也是有规律可循,而且可以预测的(其实本书书名译的导向是流行大卖的书,其实标题直译是翻译本的副标题,可预测的非理性,原书的副标题是形成我们决策的隐藏力量)。行为经济学认识到了人类的不足,不是完美理性的,对人类本性的观点相当不乐观。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方法和政策,改善我们的决策过程,减少决策失误,以使我们心想事成。

影响我们决策的力量(情绪、相对论、社会规范等等),对我们的行为有巨大的影响,我们的自然本性还会低估这些力量。我们应该真是的去研究、认识这些力量,把它们作为我们决策的一个因素。一旦我们明白了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会产生错误决定,就可以提高警惕,强制自己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重新这里这些决定,或者用科技手段来客服这些与生俱来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