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社会性动物

《社会性动物》,E·阿伦森(Elliot Aronson),邢占军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2021 年印刷。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定义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关键词是社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的想法或者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很多实验显而易见,理由之一是人们都容易出现事后聪明偏差,这种偏见指的是一旦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人们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预测能力。

几乎本书所呈现的所有材料都有其实验依据。由于这个原因,以下两点特别重要:(1)读者需要了解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的构成要素;(2)读者需要了解与这种探索联系在一起的那些有利因素、不利因素、伦理难题、激动人心之处、棘手之处以及为之痛心之处。

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

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人们在解释令人讨厌的行为时,倾向于给作恶者贴上标签(“疯狂的”、“残忍的”,或者其他一些特征),由此而将这个人从“我们这些好人”中排除。一些情境性变量,可能会促使我们大部分“正常的”成年人,以一种非常令人厌恶的方式行事。

从众

我们的生活要处于个人价值取向与社会要求遵从的价值取向的紧张冲突状态之中。

那些不顺从的人做出的不从众举动,很久以后受到历史学家的赞扬,或者被电影或文学作品当作偶像来崇拜,但是在当时他们却没有得到那些要求他们遵从的人们的高度尊重。权力机构或规范群体更为喜欢的,是那些从众者,而不是不从众者。

群体思维:在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排他小群体中,由于人们共同的追求占统治地位,因此该群体无视对那些可供选择的性的那个方案所做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什么是从众

从众可以定义为,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

实验中被实验的人选择了从众。主要有两个可能:一种可能是,当面对着多数人完全一致的判断时,它们开始确信自己的意见是错误的;另一种可能是,他们做出了与众人一致的回答(尽管内心里他们仍然相信自己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以便于被多数人所接受,或者避免因持不同的意见而招致众人的反感。

另一个相对的实验证明:留给个人的私密性越大,人们出现从众的可能性越小。

增强和减弱从众的因素

一致性 一个持异议者的出现会助长人们摆脱多数人影响的力量。但是如果有了一致性,多数人在实际规模上不必太大,就足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从众。

表态 减弱个体对群体从众压力的途径之一,是引导他对自己最初的判断表态。

责任 最强独立性和做出最正确决定的被试,正是那些看重准确性并且需要就他们的不从众行为向人们做出解释的人。除非人们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对一项没有异议的顺从的决定负责,否则大多数人为了相安无事会去迎合他人。

个体与文化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目标个体的一些特征。低自尊的个体更容易屈从群体压力。文化差异,与个体主义社会(美国、法国等)相比,从众现象在集群主义社会(日本、挪威、中国等)更为盛行。

施加压力的群体 一个群体如果有以下特征,更容易导致从众:(1)由专家组成;(2)成员对个体是重要的;(3)成员在某一方面和个体是类似的。当影响来自于个体而非群体时,影响从众的因素也是相似的。

奖惩与信息

在一种不确定的情境中,其他人通过为我们提供信息,暗示在特定场合下人们的一般做法,从而诱导我们从众。

从众由信息而不是担心引起,区分这两种过程的关键因素是看是否存在某种惩罚的力量。为了获取恰当行为的有关信息,我们去观察他人的行动并出现从众,要比为了获得认可或者逃避惩罚而去从众,其结果可能会更具威力。

当物理现实清晰而且可解释的时候,被试的情绪受他人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当他们感受到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强烈的生理反应的时候,他们便可能将自己的感受解释为愤怒或者欣喜。

对社会影响的反应

人们对社会影响的反应划分为三种类型: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这一术语能够最恰当地用来表示一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做出某种行为。依从持续时间最短,而且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最小。在依从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权力

认同这一术语指的是因个人希望与影响施加者保持一致,而对社会影响产生的某种反应。认同的原因是这种行为方式能使我们与所认同的另一个人(或一些人)建立起令人满意的关系。在认同中,最为重要的成分是吸引

内化 对某种价值或者信念的内化是对社会影响最为持久、也最根深蒂固的反应。将特定信念内化的动机是希望自己正确。最持久的原因是人们希望自己正确的动机是一种强大的而且可以自我支撑的力量,才不需要像依从那样依靠奖惩之类的力量的持续监督,也无需像认同那样要依靠对另一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持续敬重。在内化中,最重要的成分是可信性

任何一项具体的行动都可以归因于依从、认同和内化。

在做出依从行为的时候,如果我们在这种行为或者这种行为的后果中发现,即使最初引起依从的原因(惩罚或奖励)不再出现,继续这种行为也是有价值的,依从行为就会持续下去。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次级收益

服从是依从的一种形式

只有合法权威的命令才能得到高度的付出那个,并非人人都可以承担权威的角色。较少服从程度的因素是权威人物是否在场。

不介入的旁观者是从众者

如果大量的人在场观看危难的发生,受难者很可能得不到帮助。因此,不介入可被视为一种从众行为。其他旁观者在场会抑制人们采取行动。这种现象称为旁观者效应

当人们认为自己是唯一知道紧急事件的人时,他们会提供更多的帮助。但是当帮助的代价很高时,人们也很少会去救助。除了代价,人们还会考虑他们的帮助所带来的好处。人们一旦拥有了共命运的意识,帮助也就更有可能出现。

实验中应当注意的伦理问题

实验者必须采取措施,保证被试们在离开实验情境的时候,他们的心理状态至少与进入实验情境时一样完好。这就常常需要借助后实验阶段的心理纾解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从总体上看,所研究的问题越重大,(1)对社会可能带来的利益越大,而且(2)引起个体被试不适、焦虑或者痛苦体验的可能性也就会越大。

大众传播、宣传与说服

制作电视新闻的人,能够决定播出哪些事件以及播出的频率,从而对人们的意见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决定电视新闻内容的因素之一时能够吸引观众,否则也无法影响大众。

媒体感染

媒体的威力可以通过一种称之为情绪感染的现象来很好地加以说明。对报道的选择使得媒体有可能决定随后发生的事件——而不仅仅是对它们进行报道。

借助感染力的效果

只需了解宣传者没有站在客观立场的事实,便有助于人们免受其所提供的信息的影响。但是,这一结论并不正确。这仅仅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可以免受说服的影响,并不一定意味着我们实际不受其影响。

教育还是宣传

宣传的定义是对某种特定信条的系统的传播,教育定义为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行为。但是,两者的区别可能更加微妙。一个人将特定的教育过程视为教育还是宣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持有的价值。无论所说的宣传还是教育,本质上都是一种说服。

说服的两种主要路径。

中心路径指的是对观点加以权衡,对相关的事实或者数据加以考虑,在对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的基础上作出决定。边缘路径则没有经过多少深思熟虑,人们并非依据对观点力量的权衡和思考过程,而是不做过多思考地依据简单的、往往不相关的线索对观点做出正确、错误或者吸引力的反应。大部分时候,说服包含这两种路径的成分。

宣传的来源

我们的意见会受到那些可靠而且值得信任的人的影响。如果一个宣传者所坚持的立场明显与他的个人利益相反,他的可信性及其效力可以得到增加。如果一个宣传者看起来并不试图影响我们的意见,他的可信度及其效力可以得到增加。如果我们喜欢并且能够认同某个人,那么至少在不太重要的观点和行为上,他的观点和行为会比通常具有正当性的内容对我们产生更大的影响。当所面对的是一些不太重要的观点和行为时,假如我们喜欢某个人,即使他在明显地试图影响我们,或者明显地为了从中获利,我们仍然会接受他的影响。

宣传的性质

宣传的表达方式时决定其效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传播主要是借助情感,这里说主要的原因是很难将情感和理性完全区别开。一个人受到来自宣传的惊吓越大,就越可能采取积极的预防行动。借助恐惧激发和适当行为的具体指导,可能而且也的确能够让人们按所建议的那样去行动。

个别例证比一致性的统计证据更能影响他人。生动形象的事例更为重要,往往起决定性作用。事例越生动形象,说服力越大。

单方面论证和两方面论证,与宣传效果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关系。这取决于接收者的见识,见识越广,两方面论证更有效,反之单方面论证更有效。另一个因素是接收者最初的立场。预先倾向于相信宣传者的观点,那么单方面论证更有效,反之两方面论证更有效。

依据学习效果,首先进行论证更有效,这称为首因效应;根据记忆现象,最后进行的论证更有效,这称为近因效应。哪个更有效取决于两次宣传的间隔以及决定距离宣传结束的时间。如果两次宣传时间间隔近,那么首因效应占优。如果需要短时间做出决定,那么近因效应占优。

在接受者观点和宣传者建议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说服效果最好呢?如果立场相差太远,在此人的接受范围之外,便不会受到太多影响。如果在范围之内,差异越大越好。如果宣传者高可信,越大越好,如果不足够可信,那么中等差异比较好。

接收者的特征

自我感觉不好的人比那些自己了不起的人,更容易受到说服宣传的影响。接收者当时的心境关系很大,内容很好地呈现,轻松愉快,容易被接受。

对抗理论,当我们的自由感受到威胁时,会努力恢复它。如果说服宣传过于明显或者带有强迫性,也可能被认为侵犯了一个人选择的自由,会激起他对信息的抵制。

社会认知

我们如何理解世界

实验证实我们很少有能力理性的去理解世界。因为理性思考至少要两个条件:(1)思考者能够得到准确的、有用的信息;(2)思考着拥有处理生活资料的心理资源。但这些几乎不可能从日常中获取。

只要可能,我们会走捷径。人类是认知吝啬者,人们总会尽力保存自己的认知能量。我们处理信息的有限能力使得我们会采用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策略。利用我们有限的认知能力,去处理几乎无限多的信息。这个策略也可能导致严重的错误和偏见。了解人类大脑的一些局限和常见的偏见,我们就有可能进行更好的思考,并做出更聪明的决定。

背景对社会判断的影响

诱饵是一种可能的选择,与其他可能的选择相比,这种选择明显要差。但是让它出现的目的,是通过对比让其他可能选择中的一种(与诱饵最相似的那一种)看上去更好。这就是对比效应

社会认知中一条重要原则:我们如何解释社会事件,往往取决于我们当前所考虑的事情,以及我们理解事物时所采用的信念和范畴。

一个问题或者决策呈现方式决定着是得还是失,还很大程度影响我们的判断。人们不喜欢损失,而且会想方设法避免损失。

信息的排列与分布也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之前提到的首因效应,因此要给人留下好印象这句话是正确的。有两种可能的解释。注意力逐减是说由于观察者疲劳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后面出现的项目受到的关注较少,因此对人的影响也小。解释性定势是说最初的信息,被用于解释后来的信息,或者低估不一致的信息。信息量也会影响我们。尽管有时候拥有更多的信息可能会有帮助,但是这也可能通过稀释效应改变我们对事物的感知与评价。稀释效应指的是中性的或者无关的信息会弱化判断或印象的趋势。

便携式判断

我们对蜂拥而至、浩若烟海的信息进行理解的一种途径就是采用便捷式判断

代表性便捷式判断关注某个认知对象与另一个认知对象的相似性,并推断第一个对象与第二个对象一样。这种方式也常常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和判断。我们所得到的某个人的第一印象——有关性别、种族、身体吸引力以及社会地位方面的信息——往往与指导我们思维与行为的一些简单的规则联系在一起。

易得性便捷式判断指的是依据我们很轻易想到的具体事例而做出的判断。很多情况下,应用易得性便捷式判断被证明是准确而有效的。

态度是一种包含了情感与评价成分的特殊类型的信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态度是对特定对象的(好的或者坏的)累积性评价。一个人的态度在决定他认为什么事物是正确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态度便携式判断的另一个方面是光环效应,这是一种总体性偏见,对某个人良好的或者不好的总体印象,会影响到我们对这个人的推测与期望。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错误一致效应,几乎我们每个人都倾向于过高估计人们在每个问题上赞同自己的比例。

我们在下面几种情况会应用便携式判断:对某个问题没有时间进行思考;接受了过多的信息,以至于不能完全处理这些信息;需要权衡的问题并不十分重要,不屑于对它进行思考;决策的可靠信息或知识非常少的时候。

分类与社会定型

分类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它会唤起特定的信息或者定型来指导我们的预期。从实验中可知,大多数人似乎都对定型有一定了解,似乎不太愿意在缺乏可靠的资料的情况下运用它们。第二点是尽管我们对此有一定了解,但是当存在着可能导致理性判断失真的其他模糊信息时,我们的定型仍旧会影响我们的感知和判断。

这种预期或者定型导致人们采取一定方式对待他人,使他们证实自己的预期的过程,这称之为自证预言

分类的另一个作用是我们常常感到我们认为两个实体之间应该存在某种联系,但是事实上并没有。社会心理学家将此称为虚假关联

人们常见的一种分类是属于“我的”群体的人,以及不属于“我的”群体的人。从而产生同质性效应内群体偏爱。我们倾向于将外群体的成员,看得比我们自己的群体(内群体)成员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后者是指人们所持有的这样一种倾向:从任何维度上看都感到自己的群体更好,而且认为自己群体应当受到奖赏。

重构性记忆

记忆是一个重构的过程。在我们重建记忆时,要对零零碎碎的真实事件加以过滤和改造,这一过程的依据是:我们认为可能发生了什么,认为应该发生了什么,以及希望发生的事情是什么样的。

自传式记忆

我们用自我图式来组织我们个人经历:将与我们自身有关的连贯一致的记忆、情感和信念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

别人告诉我们一些事情,可能会导致虚假性记忆

人类认知的保守性

证实偏差是指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求对最初的印象或看法加以验证。事后聪明偏差是指一旦我们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我们更倾向于认为,事前我们已对此进行了预测。这都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认知倾向于保守

认知保守性要付出代价。可能导致一个人对事件加以歪曲,错过重要信息;导致低劣的决策;产生错误的认识等等。如何避免呢?首先要提防那么试图影响你对情境加以分类或界定的人。其次尽力采用多种途径对某个人或事件加以分类和描述。第三尽力将个人以及重要的事件看作独特的,个人化有助于防止某种定型或者便携式判断过度使用。最后在形成某种印象的时候,要考虑你犯错误的可能性。

态度和信念如何指导行动

社会解释中可能出现的三种偏差

自我辩护

人类的攻击性

偏见

喜欢、爱与人际敏感性

作为一门科学的社会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