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1. 《如何阅读一本书》,莫提默·J. 艾德勒(Mortimer J.Adler),查尔斯·范多伦(Charles Van Doren),商务印书馆,2004年,2014年印刷。
    从去年 12 月开始重温这本书,做了详细的笔记
    多年前读过,里面提到的方法很多都忘记了,过去若干年也践行的不足,连做笔记做的都很少了,可能只剩下划关键词和写一点点注释了。
    未来一段时间,要好好践行,毕竟这本书都告诉了读者,这是实用的书籍,要去做才算是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关于笔记,常读,才能提醒自己,慢慢地内化。如果未来能再读,更新笔记,想必是极好的。

  2. 《三体》,卷一,刘慈欣,重庆出版社,2008年,2017年印刷。
    年初,腾讯自制的电视剧《三体》有点火,经常上知乎热榜,于是乎趁着娃睡了看一点。看了几集发现这个电视剧挺好看,故事也挺吸引人的,入手了三本套装。
    最喜欢里面大史的角色。
    三体“人”说人类是虫子,要消灭人类,地球上的蝗虫就是人类世界的虫子,人类无法将其消灭,类似地三体也无法消灭人类。毁灭我们的不是无知和弱小,而是傲慢。谦虚使人进步。
    还有一个事情,就是宇宙在为汪淼闪烁,大史说邪乎到家必有鬼。我已经记不清这句话是书上写的还是剧中加的,不过这个话本身符合大史的人设。要有探索事物的本质的心,不被事物表面所蒙蔽而放弃。
    史大哲学家。

  3. 《有吸引力的心灵》,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中国妇女出版社,2012年,2022年印刷。
    笔记

  4.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马克•吐温(Mark Twain),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2002年印刷。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发现自己很少读想象文学,比如小说、诗歌,于是乎决定开始读这些书籍。考虑到长大之后就很少读小说了,并且大学期间被《红楼梦》出场人物之多吓住了,那么可以从简短的小说开始。
    马克•吐温是为数不多的我知道的小说家,而且写的多是中短篇小说,适合小白的我。
    开始读发现小说有小说的乐趣,完全不同于专业书籍、科普书,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看《故事会》的场景。
    正如前言所讲,马克•吐温写的文章讽刺还是很到位的。从政府、政客,到普通人,都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也是他所批判的。一百多年过去了,故事中所讽刺的点放到当今的美国、中国,或者说大部分国家,也还是值得批判。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啊。
    不过,可能由于我阅读水平、理解水平有限,也有可能是限于不了解背景,有几篇文章没能理解其想讽刺的点。

  5. 《深度陪伴》,张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年,2020年印刷。
    这本书基本是用故事来讲述理论,好处是更容易代入场景,更容易理解,坏处就是信息的密度比较低,或者说作者整个理论体系有限。
    粗看下来,作者的一些观点和亲密育儿法一样,要顺其自然,给孩子安全感。虽然理论体系有限,不过有很多点值得借鉴。
    鼓励要具体,用心。为了达到高质量的陪伴,要设置具体的目标。因为陪伴很重要,所以优先级一定要高,这里和另一个时间管理的话题相关,要合理安排时间。陪伴就像一个项目,要计划、反思、调整计划,反复迭代。榜样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家长要以身作则,想让孩子多运动,自己要先多运动。除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也很重要,自己心平气和的,才能更好地陪伴。现代社会的诱惑很多,手机、游戏、动画片、零食等等,要正确看待这些事物,要正确地引导。最后,孩子会犯错,说教可能不是好办法,打骂就更不是了,还是要引导,让他自己意识到自己错了,承担相应的责任。
    作者有时的描写不经意让人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比如上下班时间,通勤时间,比如孩子爷爷做饭外加收拾家务啥的,比如房子的大小和布局等等,我觉得很多家庭,包括我自己,是没有相应的条件的,想做到她所规划的事情也就更加困难,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

  6. 《你的灯亮着吗?》,Donald C. Gauss, Gerald M. Weinberg, 俞月圆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2014年印刷。
    这本小册子用若干个小故事让读者体会一件事:问题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如果变化一下思路,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问题可能完全不同,进而解决方法也不同。
    要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把单一思维切换成多重思维,先回答谁遇到了问题,再针对这些人,探究问题的本质。书中还给出了一个以前未曾接触的观点:问题就是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
    书中投标的例子非常有趣,发人深省。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法作为定义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自己提出了这个方案。如果你解决问题太多神速,别人根本不会相信你真的解决了问题。最后,问题可能已经解决了,但也无法确定问题的定义是正确的,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去寻找正确的问题。
    很多时候,不是没有方法解决问题,而是找不到问题,发现问题之后往往可以给出解决方案。不过,解决方案往往会带来新问题。
    此外,还需要搞清楚是谁的问题,别人的问题就是别人的,不要越俎代庖。我的问题就是我的,有时也可能是我们的。其实现实中很多问题的出现,是设计者的锅,但他们往往不会感到不便——即问题。
    最后,真的想解决问题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7. 《奇妙的物理学》,A. 瓦尔拉莫夫,L. 阿斯拉玛卓夫,潘士先译,科学出版社,2014年,2016年印刷。
    与其说读了一遍,不如说浏览了一遍,甚至可以说是只看了一点点。
    不是我不想好好读,就我这物理水平,读不懂,很多章节只能读懂开头的一两页或者几段话,后面各种公式推导,外加解释其意义,都搞不明白,所以很快就跳到后面读一下有趣的结论。
    本来打算读一本其他类别的书的,鉴于这本科普书水水的过了一篇,又拿起来书架上其他物理科普书。希望能多看懂一些。
    这又引出一个事情,要不要从头开始补习下物理学。之前看了百十页力学,然后觉得没时间,进度慢,放弃了。思量再三,估计还是没有时间。就这样吧,这个作为有生之年计划,等退休了,如果等我老了还有退休一说的话,再开始吧。

  8. 《物理定律的本性》,费曼,关洪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2012年印刷。
    这本科普书从简单的定理入手,一直讲到一些本质性的东西。
    整个描述过程,让我感受最深的点是费曼对于物理图像的描述,真正的做到了清晰明了。让我对对称性、热、熵、温度、能量的利用,特别是量子力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过仍旧谈不上理解。如果想要真的理解,还是需要研读教材本身。
    这本书讲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关于物理学自身,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微观到宏观,从底层到高层,每个层次有其关注的点,也要关注上下层连结的地方。这一点也可以扩展到其他方面。另外,关于物理学的很多定理,都有其适用的场景,还有很多理论,还停留在猜想的阶段,科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已经被验证是错误的理论、猜想,一定是错的,现阶段对的东西,并不一定会对下去,可能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发现它是不对的,或者有限制。